金秋十月,丹桂飘香,我们迎来了举国欢庆的国庆佳节,恰巧与传统中秋团圆之夜不期而遇。双节同至,家家户户团聚欢宴,出游访友,其乐融融。
然而,节日期间也易出现饮食不节、作息紊乱、情绪波动等健康隐患。中医强调“天人相应”,此时养生更应注重“调和阴阳、节制有度”,以保持身心平衡,安度佳节。
双节期间的气候与人体特点
国庆中秋时节,正值秋分与寒露节气交接之际,秋意渐浓,昼夜温差增大,气候由凉转寒,燥气当令。
此时人体阳气渐收,阴气渐长,脾胃功能相对减弱,易受外邪侵袭。加之节日期间活动频繁,若调摄不当,易出现消化不良、疲劳失眠、感冒咳嗽等“节后综合征”。
养生要点
1、情志调养:愉悦有度,避免过激
节日气氛热烈,易使人情绪高涨,但也需防“喜伤心”。中医认为“过喜则气缓”,过度兴奋易耗散心气,导致心神不宁、失眠多梦。
建议保持心态平和,避免连续熬夜狂欢,可适当静坐、听音乐、散步以收敛神气,保持情绪稳定。
2、起居调养:规律作息,防寒保暖
假期虽自由,作息不可乱。应保持“早卧早起,与鸡俱兴”的习惯,避免通宵达旦。早晚温差大,出门需适时添衣,尤其注意腹部、颈部和足部保暖,防止寒邪入侵。夜间赏月、聚会时也应避免久坐凉地,以防寒湿内侵。
如因受寒引起脖子疼、关节疼,可用艾条灸以散寒止痛,也可采用热敷、风筒热风吹拂等手段临时应急。
3、饮食调养:荤素搭配,润燥为先
中秋宴席丰盛,月饼、大闸蟹、肥甘厚味居多,易伤脾胃、助湿生热。
饮食应遵循“清淡为主、荤素搭配、少食多餐”的原则。宜食百合、银耳、梨、藕、山药、芝麻、核桃等润燥食材;慎食过多月饼、油炸食品、辛辣烧烤、冷饮等;推荐饮茶解腻(如普洱茶、菊花茶),餐后适量水果助消化。
4、运动调养:动静结合,不宜过劳
假期可适当增加户外活动,如登山、散步、太极拳等,有助于舒展气机、增强体质。
但应避免剧烈运动或长途奔波导致过度疲劳。运动时间以早晨或傍晚为宜,微汗即可,切忌大汗淋漓,以免耗气伤津。
5、穴位保健:调和脾胃,宁心助眠
节日饮食易伤脾胃,可常按揉足三里穴(外膝眼下3寸),每次3~5分钟,有健脾和胃、增强消化功能之效。
睡前轻按内关穴(腕横纹上2寸)有助于宁心安神,改善睡眠。
推荐食疗方
1. 百合山药粥
【材料】
鲜百合30克、山药50克、粳米100克、冰糖适量。
【做法】
山药去皮切块,与百合、粳米同煮成粥,加入冰糖调味。
【功效】
润肺健脾、滋阴安神,适合节日期间调理肠胃、缓解疲劳。
2. 菊花枸杞茶
【材料】
菊花5克、枸杞10克、冰糖少许。
【做法】
沸水冲泡,代茶饮用。
【功效】
清肝明目、滋阴降火,适合熬夜、用眼过多者。
3. 山楂陈皮饮
【材料】
山楂10克、陈皮5克、红糖适量。
【做法】
水煎10分钟,代茶饮。
【功效】
消食化积、理气和胃,适合食滞腹胀、消化不良。
4. 杏仁川贝炖雪梨
【材料】
雪梨1个,甜杏仁10克,川贝母5克,冰糖适量。
【做法】
雪梨从上1/3处切开,挖去梨核,放入捣碎的杏仁、川贝和冰糖,盖上梨盖,牙签固定,放入碗中隔水蒸30分钟即可。食梨饮汁。
【功效】
润燥止咳。 针对进食月饼等燥热食物引起的干咳、咽干有良效。
结语
国庆中秋双节同庆,既是团聚与欢乐的时刻,也是养生的重要节点。中医讲究“节饮食、慎起居、悦情志、适劳逸”,唯有做到“有度”与“调和”,才能在享受节日的同时,守护健康,以饱满的精神状态迎接节后的工作与生活。■
10月10日,国家药监局党组书记、局...
2025年9月30日,国家医保局举办...
当地时间2025年10月8日,中共中央政...
为全面掌握我市大学生群体烟草流行现状...
新华社北京9月29日电 9月29日上...
新华社北京9月29日电 9月29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