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保健调研网!
人员查询 车辆查询 县级中心 调研选题 介绍信查询

首页

感觉身体“外燥内湿”?3款中医食疗助你轻松应对

时间:2025-10-09 19:10:53作者: 佚名 来源:广东省中医药局

  很多人一到秋天,不仅嘴唇干到脱皮,并且怎么用护肤品皮肤都不滋润,连呼吸都觉得嗓子眼冒火。但有时又感觉浑身困重、提不起劲,明明没吃啥特别的东西,身体却像在“又燥又湿”的环境里来回切换,怎么都不舒服。

  今天,佛山市中医院针灸科钟伟泉主任中医师来给大家释疑。

  

  为什么广东的秋天让人感觉“又燥又湿”

  钟伟泉表示,“秋燥夹湿”并非个例,尤其在岭南地区更为常见。

  从气候来看,秋季“燥邪当令”,外界气候干燥,容易耗伤人体津液,导致口干、鼻干、皮肤干等症状。

  从外部因素分析,广东入秋后温度依然居高不下,不少人长时间待在空调房,汗液排泄不畅,湿气不易发散,容易在体内滞留,形成“外燥内湿”的基础。

  而从内部因素来说,不良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则在源源不断地“生湿”。

  中医有“长夏主湿”的说法。整个夏季,人体处于潮湿闷热的环境中,又喜食冷饮、瓜果来降温,容易导致湿气内蕴,损伤脾胃。进入秋季,外界的燥气突然来临,但夏季积攒在体内的湿气还没来得及完全化解和排出,就形成了“内湿”未除,“外燥”又至的复杂局面。

  入秋后,不少人则开始“贴秋膘”,吃了许多油腻、辛辣及甜食等,这些都会助湿生热,进一步加重脾胃负担。加之天气转凉后,阳气收敛,气血运行减慢,但大家还是很少运动,水湿就更不易代谢了。

  

  

  润燥还是祛湿?两者相矛盾吗?该如何调理?

  很多人觉得“又燥又湿”是矛盾的,但从中医理论来看,两者不仅可同时存在,甚至互相影响。

  比如,体内湿气过重影响脾胃运化,阻碍气血运行,导致津液无法正常输布到口、鼻、皮肤等部位,所以即使体内不缺水,人仍然感到干燥。反过来,肺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秋燥易损伤肺脏,导致体内多余的水湿难以通过汗液、尿液等途径正常排出,只能在体内积聚,让“湿困”的感觉更为明显。

  钟伟泉总结,秋燥夹湿其实就是津液分布不均,导致该润的地方(上焦)不润,该干的地方(中焦)不干,从而形成了“口干舌燥却身体困重”的矛盾局面。

  针对这一情况,中医并不简单地“润燥”或“祛湿”,关键是恢复津液正常代谢,打通输布和排泄通道。

  钟伟泉表示,中医经典方剂中早有润燥祛湿合用的智慧。如《温病条辨》中的杏仁滑石汤,既用杏仁、郁金宣肺润燥,又用滑石、通草淡渗利湿;羌活胜湿汤配合生地黄、麦冬,形成燥湿并调的配伍典范。

  同时也要注意,不要大量饮水缓解干燥,反而加重脾胃负担、增加湿气;也不要盲目使用燥烈祛湿药材,又会耗伤津液、加剧干燥,两者都不可取。

  

  日常生活如何通过饮食或穴位保健燥湿并调?

  钟伟泉表示,在日常饮食中,可多选用性质平和的食材,既能发挥润燥或祛湿功效,又不会加重另一方矛盾,包括以下这些药食同源的食材。

  山药

  山药(淮山)又被誉为“健脾之王”,其味甘性平,既能补脾肺肾之气,又能滋脾肺肾之阴,是调和燥湿矛盾的“首选核心食材”。

  薏米

  薏米(薏苡仁)擅长利水渗湿、健脾,其“利湿不伤正”,还能间接解决因水湿停滞、津液不布导致的“局部燥象”。体质偏寒湿者可以将薏米炒至微黄以缓和其凉性。

  扁豆

  白扁豆能健脾化湿,和中消暑,其化湿作用非常温和,还不会损伤阴液。

  莲子

  莲子能补脾止泻,益肾养心,对于因脾虚导致的湿气下泄(如便溏)有很好的效果,同时还能清心除烦,滋养心神。

  百合

  百合能养阴润肺、清心安神。其质地清润,润燥效果佳,但又不像熟地、麦冬那样滋腻,不容易助长湿气,非常适合伴有口干、心烦、睡眠不佳的燥湿夹杂人群。

  此外,也给大家推荐了相应的食疗方及调理穴位。

  

  家庭食疗推荐(2-3人份)

  山药薏米百合粥

  【材料】

  大米半杯、铁棍山药1根、薏米30克(可提前用干锅小火炒至微黄,以减其寒性)、干百合15克(洗净泡软)。

  【做法】

  将所有材料放入锅中,加足量水,大火烧开后,转小火熬煮至粥变得软糯黏稠。关火前加入适量盐或冰糖调味即可。

  【功效】

  健脾祛湿,润肺安神。此方平和,几乎适合所有体质,作为日常保健粥品极佳。

  四神扁豆汤

  【材料】

  猪肉(瘦肉或猪腱子)300克、山药30克(干品,或新鲜山药1根)、莲子30克(去芯)、茯苓20克、芡实20克、白扁豆20克(可提前用干锅炒至微黄)、生姜2-3片。

  【做法】

  将所有干货食材洗净,稍作浸泡;猪肉切块焯水备用;所有材料放入汤锅,加入足量清水;大火煮沸后,转小火慢炖1.5-2小时;关火前加入适量盐调味即可。

  【功效】

  这是著名的“四神汤”的化裁方,健脾祛湿的功效非常扎实,同时加入猪肉滋阴润燥,使得整个汤方补而不燥,利湿不伤阴。

  冬瓜薏米老鸭汤

  【材料】

  老鸭半只、带皮冬瓜500克(切块,皮和籽不要丢弃,利湿效果更好)、薏米50克、陈皮1瓣、生姜3-4片。

  【做法】

  薏米提前浸泡,陈皮泡软后刮去内囊;老鸭焯水后,与薏米、陈皮、姜片一同放入锅中,加足量水,大火烧开转小火煲1小时;加入冬瓜块,继续煲30-40分钟至冬瓜软烂,加盐调味即可。

  【功效】

  鸭肉性凉,能滋阴养胃,利水消肿,是清补佳品。配合冬瓜和薏米,共同起到滋阴润燥、清热利湿的功效。特别适合夏季或体内有虚热、湿热的燥湿夹杂人群。

  

  调理穴位推荐

  1、列缺穴:宣肺润燥,通调水道

  定位:

  在前臂桡侧缘,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

  

  

  功效:

  列缺是肺经的“络穴”,通于任脉,也是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任脉,具有“宣肺解表、利水祛湿”的双重功效。

  刺激它既能宣发肺气以布散津液润燥,又能通调水道以利水湿,是解决“燥湿并存”矛盾的“首选要穴”。

  操作:

  用对侧拇指指尖掐按,力度以有酸胀感为宜,每次按揉2-3分钟,每日数次。

  2、丰隆穴:健脾化痰,祛湿要穴

  定位:

  在小腿外侧,外膝眼(犊鼻穴)与外踝尖连线的中点,胫骨前嵴外两横指处。

  

  

  

  功效:

  丰隆是胃经的“络穴”,联络脾胃两经,是中医公认的“祛湿化痰第一要穴”。它通过强健脾胃功能来从根本上运化水湿,对于秋日因湿气困阻导致的疲乏、身体沉重、痰多、舌苔厚腻效果极佳。

  操作:

  用拇指或食指指腹用力按揉,力度可稍大,以感到酸胀麻为宜,每次按揉3-5分钟。

  3、阴陵泉穴:健脾渗湿,利水消肿

  定位:

  在小腿内侧,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陷处。与丰隆穴相对应(一内一外)。

  

  

  

  功效:

  阴陵泉是脾经的“合穴”,五行属水,善于调节水液代谢。其功效偏于“健脾益气、渗利水湿”,能温和地将体内多余的湿气通过小便排出。与丰隆穴搭配,一脾一胃,一内一外,是祛湿的“黄金搭档”。

  操作:

  用拇指指腹按揉,力度适中,每次按揉3-5分钟。

  4、曲池穴:清泻肺热,润燥止痒

  定位:

  完全屈肘时,肘横纹桡侧端的凹陷处。

  

  

  

  功效:

  曲池是大肠经的“合穴”,肺与大肠相表里。秋季燥邪容易化热,曲池能“清泻肺和大肠的热邪”,一举两得。对于缓解因秋燥引起的咽喉肿痛、皮肤干燥瘙痒、便秘等有很好效果。清热的同时也有一定的祛湿作用。

  操作:

  用对侧拇指按压,力度以感到酸胀为度,每次按揉2-3分钟。

  

  温馨提醒

  最后提醒大家,“秋燥夹湿”调理需循序渐进、平和适度。

  除食疗和穴位按摩外,还应规律作息、适当运动(如散步、八段锦),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减少油腻、辛辣、生冷食物摄入,才能更好改善身体状态,平稳度过秋季。■

  


原文链接:http://szyyj.gd.gov.cn/zyyfw/ysbj/content/post_4781825.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保健调研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中农兴业互联网技术研究院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联系电话:010-56153985、010-53387021,监督电话:17610609455,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邮箱:jiankangfzdyzx@163.com 客服QQ:2894426415 通联QQ:491393325